高柏:建设高铁推动欧亚大陆整合
儘管對媒體從業人員和關注這個領域的評論者而言,「平面媒體廣告收入日益減少」早已是常識,但一年下跌25%,依然是個嚇死人的幅度。
將性暴力最為鎮壓手段,是一件非常可恥的行為,如果不能傷害一個人的信念,那他們就會去傷害一個人的自尊,用傷害其自尊的方式讓他痛苦受辱,最後在煎熬中自我毀滅對於這些,港警並不承認,甚至有港警支持者駁斥這些皆為謠言,認為這是有心人士要將港警形象抹黑,才會什麼不用,只一再用性的標籤來污衊員警。
將性暴力最為鎮壓手段,是一件非常可恥的行為,如果不能傷害一個人的信念,那他們就會去傷害一個人的自尊,用傷害其自尊的方式讓他痛苦受辱,最後在煎熬中自我毀滅。性暴力絕不是對港警的輿論抹黑,它是一種被刻意為之的鎮壓行為。Photo Credit: 事件地平線有關注香港示威動態的讀者,應該都知道,在近期的消息中,一再看到港警以性暴力對待示威者。從先前有女性示威者被警方拉扯上衣,當眾露出內衣、強制拉下內褲被迫露出下體,警員還出言侮辱她是「臭雞」,甚至將她的雙腿分別舉起當街拖行[1]就在上星期五,機動部隊警署警長劉澤基在微博上建議把「連登」(LIHKG討論區)及民陣列為恐怖組織,「將他們的資金凍結直接炒家」,更稱「政治就是心狠手辣,不夠狠怎能達到目的」。
換言之,假如有關報道屬實,即警方致電給最少5位並非當值的裁判官,掛斷電話是否不恰當,不能單憑報道判斷。他轉貼的新聞引消息指,警方申請搜查被警察槍傷的14歲學生寓所時,先後聯絡9名裁判官,被部分裁判官掛斷電話。於是,重新尋得站立位置的我們,能夠找到屬己的繼承過去的方式,去開拓一條注定不平坦的、接續前人願景的路徑。
在同黨劇團結合傳統與現代劇場元素的演繹下,這齣當代說書中的白色恐怖男性二代,透過回憶關係細節的自我敘說,對於嵌在國族史之內的家族苦難史,產生了理解的位移,成功地讓這個精神上「多元成家」的家庭中的每個成員,不致被封鎖在教條化的樣板敘事裡。《白色說書人》避開了對威權體制的直接控訴,嘗試處理白色恐怖統治下,人與人之間情感關係的扭曲、糾結、斷裂,亦企圖探索(至少是自我)和解的可能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,我們把自己的勞動力變成商品賣給資本,因為性別、膚色、種族、國籍等不同因素,我們被劃分成不同等級的勞動力,賦予不同的勞動價值,即使我們做的事情並無二致。初期以針對民法中婚姻、家庭、繼承等篇章做修法,改善女性在法律上的地位。
因為女性的生理結構,讓母職變成天生的女性工作,而無償家務勞動便理所當然成為女性的責任。《T婆工廠》、《彩虹芭樂》紀錄在台移工因為離鄉背井一起工作而發展出的情愫。
男性是社會主要的勞動力,女性則是市場上廉價、補充性的勞動力。知名的RCA工傷案件亦是勇敢的女工選擇站出來爭取權益。Photo Credit: 勞工影展 《驕傲大聯盟》劇照 2019勞工影展,透過「不一樣又怎樣」、「直到你感同身受」、「漂洋過海討生活」、「像女人一樣戰鬥」,一起來看看「你我她的勞力事」。1970年代的出口導向時期帶來經濟的發展,更多女性離開鄉村投入製造業生產線,成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支柱。
薪資的差異,加上社會氛圍的形塑,使得女性勞動力在職場上無法受到平等的重視,性騷擾、性侵害事件變成「活該」、「被害人自己要檢討」、「沒什麼大不了」的事情。婦女新知基金會前身為1982年成立的婦女新知雜誌社,解嚴之後在1989年正式成立基金會。Photo Credit: 勞工影展 《工廠之外-女性勞工的心內話》劇照 2019年勞工影展,從開幕片《工會女孩》談海外的美國1970年代女性工人崛起,《工廠之外-女性勞工的心內話》關於1970年代的加工出口時期的女工故事,《勝負反手拍》談1973年世界球后與前世界冠軍男網球選手的「世界性別對決」,《驕傲大聯盟》呈現1984年英國威爾斯礦工罷工受到同志的聲援。同時也因為當時的社會事件,與許多夥伴共同推動性騷擾防治法、性別工作平等法、性別平等教育法,從制度層面下手,讓性平教育紮根社會、遏止職場性騷擾及歧視、建立性騷擾案件處理機制。
1990年代的台灣面臨社會的動盪,也有許多政治、社會團體崛起,掀起一波改革的開端。面對職場的不平等與打壓,如何站出來以行動改變現況?《二天一夜》、《一萬八》、《照顧的革命》、《要孩子,也要工作》提供我們不同的參照點。
1990年代台灣開始面臨大量關廠潮,企業假借關廠名義開除員工離開台灣,改到中國及東南亞設廠,造成許多工作數十年的女性勞工中高齡失業,非但拿不到資遣費,甚至可能因為工傷、職災難以再重新投入職場。這些劃分的界線之中,最為明顯的就是性別。
文:周于萱(2019勞工影展策展人、婦女新知基金會倡議部主任) 我們為了生存而工作、換取工資、維持生活。鮮少被視為正式工作的家務勞動,家中的新生命誕生,《厭世媽咪日記》、《歡迎來辦家家酒》呈現「母親」的身份,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與生涯規劃。透過今年的影片,我們從性別的角度切入勞動議題,從一個不同的視角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與職場。到《RBG不恐龍大法官》呈現近代的美國性別平權大法官RBG,記述台灣的護理醫療產業困境的《南丁格爾》同時也因為當時的社會事件,與許多夥伴共同推動性騷擾防治法、性別工作平等法、性別平等教育法,從制度層面下手,讓性平教育紮根社會、遏止職場性騷擾及歧視、建立性騷擾案件處理機制。面對職場的不平等與打壓,如何站出來以行動改變現況?《二天一夜》、《一萬八》、《照顧的革命》、《要孩子,也要工作》提供我們不同的參照點。
鮮少被視為正式工作的家務勞動,家中的新生命誕生,《厭世媽咪日記》、《歡迎來辦家家酒》呈現「母親」的身份,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與生涯規劃。男性是社會主要的勞動力,女性則是市場上廉價、補充性的勞動力。
1970年代的出口導向時期帶來經濟的發展,更多女性離開鄉村投入製造業生產線,成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支柱。因為女性的生理結構,讓母職變成天生的女性工作,而無償家務勞動便理所當然成為女性的責任。
薪資的差異,加上社會氛圍的形塑,使得女性勞動力在職場上無法受到平等的重視,性騷擾、性侵害事件變成「活該」、「被害人自己要檢討」、「沒什麼大不了」的事情。這些劃分的界線之中,最為明顯的就是性別。
初期以針對民法中婚姻、家庭、繼承等篇章做修法,改善女性在法律上的地位。透過今年的影片,我們從性別的角度切入勞動議題,從一個不同的視角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與職場。1990年代的台灣面臨社會的動盪,也有許多政治、社會團體崛起,掀起一波改革的開端。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,我們把自己的勞動力變成商品賣給資本,因為性別、膚色、種族、國籍等不同因素,我們被劃分成不同等級的勞動力,賦予不同的勞動價值,即使我們做的事情並無二致。
Photo Credit: 勞工影展 《驕傲大聯盟》劇照 2019勞工影展,透過「不一樣又怎樣」、「直到你感同身受」、「漂洋過海討生活」、「像女人一樣戰鬥」,一起來看看「你我她的勞力事」。到《RBG不恐龍大法官》呈現近代的美國性別平權大法官RBG,記述台灣的護理醫療產業困境的《南丁格爾》。
文:周于萱(2019勞工影展策展人、婦女新知基金會倡議部主任) 我們為了生存而工作、換取工資、維持生活。知名的RCA工傷案件亦是勇敢的女工選擇站出來爭取權益。
1990年代台灣開始面臨大量關廠潮,企業假借關廠名義開除員工離開台灣,改到中國及東南亞設廠,造成許多工作數十年的女性勞工中高齡失業,非但拿不到資遣費,甚至可能因為工傷、職災難以再重新投入職場。《T婆工廠》、《彩虹芭樂》紀錄在台移工因為離鄉背井一起工作而發展出的情愫。
Photo Credit: 勞工影展 《工廠之外-女性勞工的心內話》劇照 2019年勞工影展,從開幕片《工會女孩》談海外的美國1970年代女性工人崛起,《工廠之外-女性勞工的心內話》關於1970年代的加工出口時期的女工故事,《勝負反手拍》談1973年世界球后與前世界冠軍男網球選手的「世界性別對決」,《驕傲大聯盟》呈現1984年英國威爾斯礦工罷工受到同志的聲援。婦女新知基金會前身為1982年成立的婦女新知雜誌社,解嚴之後在1989年正式成立基金會2.夜寐之城_放映座談 10/20印度德里街頭,透過鏡頭紀錄著底層貧困者們的每個夜晚的掙扎。社會對貧窮的不理解與排除,正以各種型態在台灣各地發生中。
5.街賣真人圖書館 10/27街賣頭家小明、美花現身說法,讓你聽聽台北街頭你從沒聽過的聲音。另外一個主題「工作坊間」是藝術創作者陪伴貧窮者以文字以外的方式,如繪畫,去呈現他們的過去、背景與環境等。
(還有玉蘭花串花體驗。在展覽現場的「故事展間」,可看到將15位貧窮者的故事透過立體的方式呈現,每個人故事中的元素,以及簡短的介紹,想像他們的處境,會發現他們其實是在有限的選擇中,努力的生活著。
身處於繁華的都市人,似乎很難想像在台灣還有近兩百萬的人因為年老、身心障礙、家庭破碎等因素,正處於貧窮之中,而更因為環境的鴻溝,一般人很難「理解」貧窮的整個面貌,讓需要幫助的人,被認為是不值得被幫助的人,本來已經弱勢的人,變得更加弱勢。」並且開玩笑表示,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窮得只剩下選舉,應該花更多時間理解貧窮,看見貧窮的存在。